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启蒙通释序 宋末元初 · 胡次焱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四四、《梅岩文集》卷三
世之为图书说者何纷纷乎!
彼惟于十数中求所谓八卦者而见其夐不相干,于是创说以强通之,幸有一节偶合,矜以自喜,而于他节不合者辄变例易辞,牵挽傅会抑勒之,俯就其说,虽穿凿支离不恤也。
余尝以平易之说求之,窃谓图者奇耦数而已。
天一为奇,地二为耦,三五七九奇之积,四六八十耦之积。
故一二为奇耦之始,五六为奇耦之中,九十为奇耦之成。
一与二,三与四,以至九与十,奇偶之相得也;
一与六,二与七,以至五与十,奇偶之有合也。
天下之数不出乎奇偶两者。
圣人于极、仪、象、卦之理默会于心久矣,于是仰观俯察,近取远取,而有见于图之奇偶与吾心极、仪、象、卦之理犁然有合,遂则其天一画奇,是为阳仪,而阳卦奇出焉;
则其地二画偶,是为阴仪,而阴卦偶出焉。
斯两仪也。
于两仪上各加一奇一偶而为画者四,斯四象也。
又于四象上各加一奇一偶而为画者八,斯八卦也。
由是衍之为十六,为三十二,为六十四,以至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及四千九十六,以至无有终穷,皆自一奇一偶衍之。
所谓则图画卦者,如此而已矣。
不特此也,七八九六,《易》所谓四象。
内之一二三四者四象之位,外之六七八九者四象之数。
图之外,七南、八东、九西、六北,此成数之四象;
图之内,一合五为六居北,三合五为八居东,二合五为七居南,四合五为九居西,此生数之四象。
筮用其全,故七八常多;
《易》取其变,故七八不用。
积生数之一三五为成数之九,《乾》用之;
积生数之二四为成数之六,《坤》用之。
所谓则图画卦者,如此而已矣,何必执泥四方,强配八卦,而规规然曰此属《乾》、《坤》、《坎》、《离》,彼属《震》、《巽》、《艮》、《兑》?
至其窒碍牴牾,则呕心断肠,巧辞牵合,弃坦途,行荆棘,何乃自苦如此!
宗老玉斋先生于众言殽乱中尊信《启蒙》,为之训释纂注,明白正大,具有渊源,隐然足以折近说之谬。
于余盖老友也,余尝举前说质之,玉斋曰:「此所谓言近指远者,而吾注偶未及之,请书为」。
予曰:「玉斋此注足以阐明朱子之书,次焱此说足以翼辅玉斋之注」。
书之不辞。
宗生胡次焱济鼎
廖师子晦书(三) 南宋 · 陈淳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七一一、《北溪大全集》卷二二
某特蒙惠《易本义》及卦图、《大学》议论,甚诲督不弃,铭佩何已!
某向者庚申春,首自考亭传《本义》来,前列诸图,如伏羲八卦方位,乾一在左方之上,兑二次之,离三又次之,而震四居其下,巽五居右方之上,坎六次之,艮七又次之,而坤八卦其下,与今所刊《本义》正同,但其中无太极字。
伏羲六十四卦方位,左自乾一至震四,右自巽五至坤八,亦依前八卦方位。
而正南之中注夏至午中,正北之中注冬至子中,正东之中注春分卯中,正西之中注秋分酉中。
外无六十四卦名,而内为方图,与《启蒙》全同。
窃谓此为定本,更不可易。
今不必證诸他,只以「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画为圆图,则太极浑然居中,阳仪象居左,阴仪象居右,而八经卦粲然不待人力安排。
而乾一、兑二、离三、震四,自然列于左;
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,自然列于右。
又因而重之,八位之上,各序以八,为六十四。
如干生枝,而干体岂移?
玩其象,则重乾居南,尽午中为阳极,而姤之一阴又接生于中,为夏至
重坤居北,尽子中为阴极,而复之一阳又接生于中,为冬至
皆自然与造化契合,非是伏羲私巧撰造。
若校之《启蒙》八卦图,以乾一居正南,坤八居正北,则为蹉进了,只做得八重卦方位,而亦少偏不甚全,正恐昔日考之未精,而今不从之。
若今所刊《本义》六十四卦方位,以乾一八卦居东南,兑二八卦居正东,又蹉退了,不合自然之位。
且以复居北之初隅,姤居南之初隅,则是十一月节气,便为冬至,而五月节气,便为夏至矣。
又无方布与图后说不相应,为误无疑。
书坊所货六经图,有先天象图,位次恰如此,注出康节,未必果康节,胡本其出此欤?
后别换一版者,位次却是,而亦少有未当。
如其中方布无卦名,亦可以證圆布之不必注卦名,其八卦界处,须有小竖画以别之,又须注「乾一、兑二」等字于本位之中,及「冬至、子中」等语于本方之中,一如《启蒙》乃善。
大学》之疑,只须平心熟玩本文之
所谓「知止」至「能得」二段,只是因上文「止于至善」一语而推明其所以然也。
「知止」是知其至善所当止之地,「能得」是得其至善所当止之地而实止之也。
自「知止」至「能得」只是一事,地步相去非甚相悬,只如「知命」至「耳顺」、「知至」至「意诚」之类,定静安虑四节,只是就此一事中间细破,非如心正身修、家齐国治等界限功夫之为阔也。
「止」以物言,是事物所当止之地,便即所谓至善处;
「定」以理言,物既知所止,则方寸之间皆有定理而无他矣,「有」字亦有力,是我有之也。
「静」以心言,理既有定,则心之所主更无外慕,凡外物皆无以动之,而能静矣。
「安」以身言,心既能静,则身之所处,无入而不自得,乐约夷险,皆无所择,而能安矣。
「虑」以应于事而言,身既能安,则向者知所当止之事物,或接乎吾前,而吾从容以应之,自能精于虑而不错乱矣。
「得」以实乎己而言,事既能虑,则动必中节,而所当止之地,所谓至善处,吾乃实得而止之不移矣。
其间名义若相类,而界限所辨则甚明。
主意各有属,而次序所续则甚密。
虽其言专为止于至善而发,而实所以推原上文「明明德」者之「止于至善」。
必知「明明德」之所当止,如是而后能得所止。
新民者之止于至善,必知新民之所当止,如是而后能得所止。
故下文又所以详之。
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脩身,即所以明明德之条目也。
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即所以新民之条目也。
格物致知,所以求知至善所当止之地;
自诚至平天下,所以求得夫至善所当止之地而止之也。
至于物果格而无一理之不到,知果至而无一知之不尽,则于天下之事,凡为至善所当止者,皆灼然有以知之矣。
由是而往,极其诚,而无一念之或欺。
心极其正,而无一息之不存。
身极其修,而无一物之或偏。
则明明德者之得止于至善。
有以为斯民之准矣。
家极其齐,而无一仪之或忒;
国极其治,而无一事之或偾;
天下极其平,而无一民之失所。
则新民者之得止于至善。
有以著明明德之效矣。
前后脉络相贯,分明如此,则此一段者实一篇之总摄。
今若不䌷绎此脉络,而必欲与后段牵联配合为一例求之,则有不通者矣。
如来书谓知止是知至之事,固也,谓「有定」是意诚之事,则「定」以见理之不易而言,「诚」以发意之无妄而言,自不侔矣。
又注「意既实则事有定理」,亦恐可疑。
盖事有定理而后意必实,实则理益定,非意实而后有定理也。
谓「能静」是心正之事,则静止于不为物动而已,而正则体用明达也,谓「能安」是身修之事,则安止于处不择地而已,而修则克治粹密也。
曰诚、曰正、曰修,盖皆以全体言之,而曰定、曰静、曰安,乃是发明一义云尔。
谓「能虑」则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无所不管矣;
能得则家齐、国治、天下平,各得其所止矣。
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固当研诸虑,然日用万事皆然,而近或不审也。
齐、国治、天下平,固各得所止,然特新民之止,而内有所遗也。
要之,非本文之旨牵强,未合费力,纵宛转凑合得,只是拗理义以就经文,而不因经文以发理义,殊乏怡然气象。
昔日先生最嫌人如此,而读书要在理会里面大义精蕴,亦初不在于此。
来书又谓:「传释知止,只指君臣父子国人交之所止,而不及其他。
此姑举其凡例,而非谓至善只在此也。
《章句》因谓「推类以尽其馀」,乃所以足其义矣。
大抵凡天下万事万物,莫不各有所当止之处。
所当止者非他,只是事物中一个恰好不易处,大如君止仁、臣止敬、父止慈、子止孝之类,小如坐如尸,如尸即坐之所当止;
立如齐,如齐即立之所当止。
又如足容之重、手容之恭、视之思明、听之思聪等类,皆是一事中所当止,而即所谓至善处,但总而言之,必如《文王》之「缉熙敬止」,无非至善然后为得其全,必如《淇澳》之「瑟僩赫喧,终不可谖」,与《烈文》之「没世不忘」,然后为造其极尔。
若疑传于知止能得段无释义,则或问固已言之。
古人释经,取其略,未必如是之屑屑,而有阙文,则又安知非本有而并失之耶?
然究而言之,则意亦具于三章矣。
臆见如此,更愿高明订之。
四象数说 南宋 · 陈淳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七二九、《北溪大全集》卷一一
太阳之数九,少阴之数八,少阳之数七,太阴之数六,果何从而取之也?
曰:在《图》《书》所取,则以图书之数言;
在卦画所生,则以卦画之数起,不可一概论也。
盖《河图》之数,本五行生成之数,始于一而终于十,五居其中,则参天为三奇,两地为二偶之合也。
天以一生水而居乎北,则太阳之位也;
地以六成之而居乎北之外,则太阴之数也。
地以二生火而居乎南,则少阴之位也;
天以七成之而居乎南之外,则少阳之数也。
天以三生木而居乎东,则少阳之位也;
地以八成之而居乎东之外,则少阴之数也。
地以四生金而居乎西,则太阴之位也;
天以九成之而居乎西之外,则太阳之数也,位与数逆而相违。
其六者以一而得于五者也,七者以二而得于五者也,八者以三而得于五者也,九者以四而得于五者也。
合而言之,右旋则太阳居一而连九,少阴居二而连八;
左旋则少阳居三而连七,太阴居四而连六。
位极方正,而数稍偏曲者也。
《洛书》之数,本阴阳奇偶之数,始于一而终于九,五居其中,则亦参天为三奇,两地为二偶之合也。
虚其中,则履一而戴九,为太阳居一而含九;
左三右七,为少阳居三而含七;
右肩二而左足八,为少阴居二而含八;
左肩四而右足六,为太阴居四而含六,位与数顺而相会。
其九者以十分一之馀也,八者以十分二之馀也,七者以十分三之馀也,六者以十分四之馀也。
总其中,则纵横皆十五,而又互见之太阳之九。
南则太阴之六,北则少阳之七,西则少阴之八,东则太阴之六,西北太阳之九,东南少阴之八,东北少阳之七,西南位稍偏侧而数甚明直者也。
此《图》《书》四象之所取,皆自居位以外极其统摄者而言之也。
卦画,则自太极动而生阳,始为画一奇,而谓之阳仪
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次为画一偶,而谓之阴仪。
静极复动,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,故又其次于两仪之上各生一奇一耦,而为二画者四,谓之四象。
太阳居一,其本体二画奇,每奇之围三,为含三奇,通所从生位一奇,以三其围三者而起之,故其数九。
少阴居二,其本体一画奇,一画耦,每耦之围四,为含二耦,通所从生位一奇,以一其围四、两其围四者而起之,故其数八。
少阳居三,其本体一画耦,一画奇,通所从生位一偶,以一其围三、两其围四者而起之,故其数七。
太阴居四,其本体二画耦,通所从生位一耦,以三其围四者而起之,故其数六。
此卦画四象之所生,专自本体以内极其根原者而起之也。
自本体以内而极其根原,则数之体也;
自居位以外而极其统摄,则数之用也。
二者其取数之象然也。
若其所以为取数之义,则如之何?
曰:阴阳之数,自一至五为生数,以方生其气也。
自六至十为成数,谓已成其质也。
今四象以成数言之,阳主进,自六方进至七,而未极乎盈,则为少阳,故其数为七;
又进而极于九,则已盈,而为老阳,故其数为九。
阴主退,自十方退至八,而未极乎虚,则为少阴,故其数为八;
又退而极于六,则已虚,而为老阴,故其数为六。
此其取义,又各有所主,而非苟然也。
赠悼怀太子挽歌辞二首(奉诏撰进) 其一 828年 唐 · 白居易
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:陕西省西安市
引用典故:窀穸
竹马书薨岁,铜龙表葬时。
永言窀穸,全用少阳仪
寿夭由天命,哀荣出圣慈。
恭闻褒赠诏,轸念在与夷。